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万小芳. 黄海冷水团水域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
[2] 蔡立胜. 浅海规模化贝类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的垂直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
[3] 姚云. 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4 .
[4] 王淑英. 胶州湾周边地下水及营养盐向海湾的输送[D]中国海洋大学, 2004 .
[5] 张国森. 大气的干、湿沉降以及对东、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 2004 .
[6] 宋娴丽. 室内受控条件下栉孔扇贝的氮、磷排泄特征及其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压力[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7] 杨卫华. 胶州湾扇贝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8] 武晋宣. 桑沟湾养殖海域氮、磷收支及环境容量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9] 毕言锋. 中国东部沿海的大气营养盐干、湿沉降及其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10] 王波. 秋季桑沟湾贝类养殖对海域水质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刘学海. 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2] 张学雷. 滤食性贝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养殖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
[3] 毛玉泽. 桑沟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D]中国海洋大学, 2004 .
[4] 高学鲁.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
[5] 夏长水. 基于POM的浪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大洋和近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6] 张继红. 滤食性贝类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容量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
[7] 李雁宾.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季节性赤潮生消过程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
[8] 史洁. 物理过程对半封闭海湾养殖容量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8 条
[1] 夏洁,高会旺. 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04) .
[2] 李莉,梁生康,石晓勇,王修林. 2007年环胶州湾入海河流污染状况和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6) .
[3] 周毅,杨红生,毛玉泽,袁秀堂,张涛,刘鹰,张福绥. 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J]动物学杂志, 2003,(04) .
[4] 王伟,林晓红. 基于环境容量的胶州湾水环境保护对策[J]节能与环保, 2010,(07) .
[5] 隋锡林,王庆成.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试验[J]水产科学, 1990,(02) .
[6] 李永民,王向阳,刘义海.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技术[J]水产科学, 2000,(02) .
[7] 浦泳修. 1997年北方酷暑、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东海陆架的温盐度分布[J]东海海洋, 2002,(03) .
[8] 王奎,金明明,陈建芳,金海燕,卢勇,李宏亮. 三门湾海域4、7月营养盐分布及其稀释效应[J]海洋学研究, 2007,(01) .
[9] 檀赛春,石广玉.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J]地理学报, 2006,(11) .
[10] 李克让,林贤超,王维强.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 199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