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冯险峰. GIS支持下的中国陆地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罗天祥.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9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4 条
[1] 贺庆棠,A.Baumgartner. 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6,(02) .
[2] 贺庆棠. 用生物量法对植物群体太阳能利用率的初步估算[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6,(03) .
[3] 姚延梼.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9,(02) .
[4] 马钦彦.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9,(04) .
[5] 胡明形,陈太山,楼南云. 2000年我国木材需求结构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03) .
[6] 贺庆棠. 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03) .
[7]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8] 冯仲科,王仲锋,罗旭. 小陇山10个树种林木生物学特征系数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S2) .
[9]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
[10] 程积民,赵凌平,程杰. 子午岭60年辽东栎林种子质量与森林更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