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赵建理. 汽车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 2000 .
[2] 王有为.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
[3] 王健伟. 道路运输发展政策研究[D]长安大学, 2001 .
[4] 李妍. 上海航空港与地铁的换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2 .
[5] 熊巧. 公路枢纽客运站的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2 .
[6] 李辰. 交通方式划分的LOGIT模型方法[D]河海大学, 2004 .
[7] 黄文娟.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研究[D]长安大学, 2004 .
[8] 金明东.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
[9] 王树盛. 都市圈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 2004 .
[10] 郭峰.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换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苏素. 产品定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01 .
[2] 马荣国.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 2003 .
[3] 陈宽民. 城市交通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D]长安大学, 2003 .
[4] 毛海虓.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5 .
[5] 彭辉.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理论分析[D]长安大学, 2006 .
[6] 陈大伟.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
[7] 王建聪. 城市客运枢纽换乘组织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
[8] 李得伟.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集散模型及微观仿真理论[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
[9] 何宇强.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
[10] 张瑞军. 基于信息链的智能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4 条
[1] 王璇,束昱. 国内外地铁换乘枢纽站的发展趋势[J]地下空间, 1998,(S1) .
[2] 罗涛,瞿永忠. 综合交通枢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初探[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9,(05) .
[3] 曲卫民,杨肇夏. 交通流模拟体系中用户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0,(03) .
[4] 姜帆.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1,(04) .
[5] 刘卫果,王苏男. 客运交通方式与体系的关系及其发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8,(03) .
[6] 王丽,刘小明,任福田,金永燊. 对大城市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1,(01) .
[7] 张蕊,吴海燕. 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结构模式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1) .
[8] 高进博,吴海燕,张蕊. 国际性大都市交通出行方式综合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3) .
[9] 杨君昌. 关于公共产品定价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2,(02) .
[10] 晏启鹏,王忠强.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站客流交通特性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