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沈金雄.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2] 王俊霞.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图谱定位及抗菌核病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华中农业大学, 2001 .
[3] 陆光远. 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 2004 .
[4] 刘仁虎. 油菜杂种优势分子标记剖析及菌核病抗性相关基因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0 条
[1] 张瑞茂,安兴智.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及育种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06,(02) .
[2] 李敏,张瑞茂. 甘蓝型黄籽油菜果位分布和农艺措施与粒色相关性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9,(05) .
[3] 吴江生.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1989,(07) .
[4] 赵合句,张春雷,李光明,黄永菊. 油菜高产规律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02,(06) .
[5] 官春云 ,王国槐. 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Ⅱ.湘油5号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J]湖南农学院学报, 1986,(01) .
[6] 刘后利,王纫秋,高永同. 甘兰型黄籽油菜高含油量育种初报[J]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1,(01) .
[7] 吴谋成,黄荣汉. 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甙总量的快速定量测定[J]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3,(03) .
[8] 陈宝元,孟金陵. 甘兰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皮发育的初步观察[J]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4,(02) .
[9] 高永同,刘后利. 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5,(04) .
[10] 傅廷栋,杨小牛,杨光圣.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9,(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傅廷栋,杨光圣,马朝芝,涂金星.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