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2 条
[1] | 康绍兰,张浩,黄梧芳,郭丽娟,胡启德. 诱发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的研究 Ⅲ、影响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作用的因素与生物测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86,(03)
.
|
[2] | 董金皋,康绍兰,王艳霞,和有杰,黄梧芳.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致病毒素产生的条件及其特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2)
.
|
[3] | 马振国,樊慕贞,董金皋. 草莓黑斑病菌所产毒素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01)
.
|
[4] | 温瑞,黄梧芳,康绍兰,董金皋,王景合.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
.
|
[5] | 马振国,董金皋,樊慕贞. 芸薹链格孢毒素致病机理及钝化初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
.
|
[6] | 董金皋,王江柱,朱晞. 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概况Ⅲ.酶及代谢水平的生物测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4,(02)
.
|
[7] | 李正平,董金皋,周宗山,王瑞瑶.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硅胶G柱层析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04)
.
|
[8] | 廖林,庄炳昌,刘玉芝,谢雪菊,王玉民,徐豹.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J]大豆科学, 1993,(04)
.
|
[9] | 刘丽君,高明杰,郑蔚红,陈连文,张云生,闫晓东. 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对大豆保护酶体系的影响[J]大豆科学, 1996,(01)
.
|
[10] | 张丽娟,杨庆凯.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J]大豆科学, 1997,(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