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叶旭. 温瑞塘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2] 卢瑛莹. 有机膨润土在多溶质组分中的吸附行为和机理[D]浙江大学, 2003 .
[3] 薛爽. 石油污染沉积物特征及其对水源水质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
[4] 刘华林. 河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介质分配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
[5] 杨发忠. 微波能在多环芳烃降解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5 .
[6] 张静.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与释放特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 2006 .
[7] 程书波. 上海市地表灰尘PAHs累积、迁移过程及生态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8] 王波.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壬基酚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9] 刘宗峰. 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李丽. 不同级分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
[2] 陈华林. 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为[D]浙江大学, 2003 .
[3] 罗孝俊.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邻近南海海域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 .
[4] 黄清辉.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5 .
[5] 欧冬妮. 长江口滨岸多环芳烃(PAHs)多相分布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6] 王震. 辽宁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致癌风险[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
[7] 刘书臻. 环渤海西部地区大气中的PAHs污染[D]北京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40 条
[1]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J]癌变.畸变.突变, 2007,(03) .
[2] 陈济安,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我国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现状及其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 2007,(03) .
[3] 陈诗越,董杰,张重阳. 东平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4] 宋关玲.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7) .
[5] 汪家权,陈众,武君. 河流水质模型及其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6] 刘宏文,王震,刘景泰,陈景文. 大连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概率致癌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5) .
[7] 况敬静,饶德田. 颖河和涡河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淮河干流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08) .
[8] 冯梅,徐浙峰.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质的多元统计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6) .
[9] 张睿,蔡旭晖,宋宇.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及累积效应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10] 郭万喜,侯文华,缪静,张鹏. 不同水生植物对系统中磷分配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