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包秀兰. 常规育种结合RAPD技术对油松种子园遗传改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2] 杨娅. 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进行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及其子代群体结构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2 条
[1] 徐众帅,徐东昱,郭太君. 低温胁迫对黑皮油松与华山松的几种保护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
[2] 马程,董文倩,郑彩霞. 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3] 张袖丽,胡颖蕙,檀华榕. 板栗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1996,(04) .
[4] 朱政,蒋家月,江昌俊,李雯. 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S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5] 宋林生,相建海,李晨曦,周令华,刘瑞玉,樊拥军. 用RAPD标记研究对虾属六个种间的亲缘关系[J]动物学报, 1998,(03) .
[6] 陈建中,葛水莲,杨明建. 太行山东麓油松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北方园艺, 2010,(07) .
[7] 赵飞,樊军锋,杨培华,刘永红,徐华. 十二个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北方园艺, 2011,(11) .
[8] 徐化成,郭广荣,冯林,杨雷. 油松天然林的生长与地理—气候因素的关系[J]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1,(04) .
[9] 徐化成,唐谦. 油松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4,(02) .
[10] 李敏俐,郑彩霞. 油松雌性不育系(28号无性系)的RAPD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