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 条
[1] | 田志福. 元江水系越鳠的年龄、生长与种群保护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田辉伍. 怒江两种鲃亚科鱼类的生物学与资源量初步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3] | 王巍令. 斑尾复鰕虎鱼耳石成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4] | 薛泰强. 鱚科几种鱼类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5] | 吕凯凯. 马绍尔群岛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年龄与生长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 2011
.
|
[6] | 王炬光. 乌伦古湖白斑狗鱼年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7] | 洪巧巧. 长江口中国花鲈的食性及分子生物学在食性分析上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 2012
.
|
[8] | 王希道. 不同鳗鱼种群遗传结构和种质鉴定分子遗传标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
[9] | 薛正楷. 濑溪河黑尾近红(鱼白)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
|
[10] | 马惠钦. 长江干流圆筒吻(鱼句)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刘名. 太平洋鲱和大头鳕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2] | 王英俊. 傅里叶分析在鱼类耳石形态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3] | 叶振江. 中国海洋鱼类耳石形态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4] | 宋娜. 西北太平洋两种海洋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
[5] | 马宝珊. 异齿裂腹鱼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6] | 刘云国. 三种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
[7] | 张波. 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
[8] | 乔晔. 长江鱼类早期形态发育与种类鉴别[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
|
[9] | 严云志. 抚仙湖外来鱼类生活史对策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5
.
|
[10] | 张文静. 微卫星DNA及ISSR技术在原生动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16 条
[1] | 蒋文华.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
[2] | 郝之奎. 水质及水流对鳜卵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
|
[3] | 胡思玉,白建梅,葛传龙,王延斌,陈永祥. 两种裂腹鱼含肉率和肥满度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
[4] | 彭仁海,刘玉玲. 商城肥鲵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
[5] | 杨四秀,郑陶生. 赤眼鳟的含肉率和营养价值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
[6] | 张雨薇,金志民,陈鑫,吕延鑫. 4种鲤形目鱼类消化系统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7)
.
|
[7] | 蒋滢,徐颖,朱庚伯. 人类味觉与氨基酸味道[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2,(04)
.
|
[8] | 冷云,田树魁,刘跃天,邱家荣,薛晨江,易勇,李晓双. 巨魾食性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9)
.
|
[9] | 彭镇华,刘恩生,姚永康,鲍传和,韦众. 河鲀的研究与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S1)
.
|
[10] | 柳敏海,罗海忠,陈波,彭志兰,傅荣兵. 铜、镉对鮸鱼幼鱼鳃丝Na~+-K~+-ATPase和肝脏SOD酶活性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