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张文辉. 水稻抗白背飞虱近等基因系的抗性观察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
[2] 廖富荣. 水稻条纹病毒及其介体灰飞虱的遗传多样性[D]福建农林大学, 2004 .
[3] 孙立宏.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4] 张宏. 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及翅型分化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 2006 .
[5] 施燕. 灰飞虱种群消长规律及传毒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
[6] 乔慧. 不同生境中灰飞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灰飞虱的寄主适合性研究[D]扬州大学, 2008 .
[7] 王静静. 华山松大小蠹雌性生殖器结构及卵巢发育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8] 贺媛. 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滞育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李西明. 水稻白背飞虱新抗源的发掘、遗传研究和新抗性基因分子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2] 黄诚华. 二化螟、大螟对氟虫腈和三唑磷的敏感性差异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8 条
[1] 白雪峰,王延玲,王鹏,李国强,刘书义. 黄淮夏玉米区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3) .
[2] 张韵梅,牟吉元. 棉铃虫卵巢发育的组织化学及测报分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94,(03) .
[3] 惠祥海,孔德生,孙明海,赵艳丽. 邹城市2008年灰飞虱大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8) .
[4] 王藕芳,包生土,胡红强. 小麦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 .
[5] 顾开联,王兆唐,杨根,马林,徐加健. 灰飞虱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的因果关系及控制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1) .
[6] 李伟,郭慧芳,方继朝,王荣富. 灰飞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
[7] 孙友武,蔡广成.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5,(04) .
[8] 钱厚根,钱小华. 水稻葱管症状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11) .
[9] 王维屯,李毅,徐宗进,苏兴智,冒布厂,于松溪,刘广豪.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20) .
[10] 孙国俊,蒋林忠,董波,季敏,李粉华,邓九胜. 江苏金坛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