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聂小芳. 模糊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 .
[2] 张占存. 水份对煤的瓦斯吸附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4 .
[3] 崔积弘. 隧道掘进爆破振动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5 .
[4] 蔡峰. 煤巷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5 .
[5] 姚尚文. 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强化增透抽放瓦斯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5 .
[6] 崔灏. 三圈管冻结壁形成特性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5 .
[7] 赵裕辉.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8] 于航.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9] 赵正望. 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10] 贾虎. 爆破动载作用下邻近硐室围岩稳定性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凌同华. 爆破震动效应及其灾害的主动控制[D]中南大学, 2004 .
[2] 程知言. 浅表隧道工程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研究[D]中南大学, 2003 .
[3] 张国辉. 煤层应力状态及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
[4] 陈祖云. 煤与瓦斯突出前兆的非线性预测及支持向量机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1 条
[1] 刘明举,刘彦伟,何学秋,王恩元. 用电磁辐射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实验理论基础[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4) .
[2] 蔡成功,景国勋. 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强度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2) .
[3] 汪仁和,曹荣斌. 双排管冻结下冻结壁温度场形成特征的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 2002,(02) .
[4] 陈继,程国栋,张喜发. 分层冻胀量的观测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 2004,(04) .
[5] 郭德勇,李念友,裴大文,郑登锋.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灰色理论-神经网络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04) .
[6] 李祥春,聂百胜,何学秋. 振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
[7] 郑哲敏. 聚能射流的稳定性问题[J]爆炸与冲击, 1981,(01) .
[8]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路中侃,段新国.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06) .
[9] 邓宾,刘树根,刘顺,李智武,赵建成.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10] 刘树根,徐国盛,梁卫,张高信,龙成吉,王泽远. 川东石炭系气藏的封盖条件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6,(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郑哲敏,解伯民. 关于地下爆炸计算模型的一个建议[A]郑哲敏文集[C], 2004 .
[2] 谢晋珠,彭呈喜,袁强,欧阳冬华. 萍乡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A]瓦斯地质新进展[C],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