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韩路. 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2] 李崇巍. 不同苜蓿品种抗逆性研究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3] 朱湘宁. 华北平原苜蓿节水灌溉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
[4] 徐春明. 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生长特性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5] 刘玉华. 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品质特性的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6] 朱玉洁. 紫花苜蓿生长模拟模型(ALFASM)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7] 易鹏. 紫花苜蓿气候生态区划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8] 刘香萍. 苜蓿品种间抗寒性能评价及其相关形态学与生理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4 .
[9] 郑红梅. 22个苜蓿品种生长和品质特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10] 王铁岗. 中国奶牛饲料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王俊平. 紫花苜蓿草产量与品质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2] 韩清芳. 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逆性、生产性能及品质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0 条
[1] 喻堃,牛向丽,汪松虎. RACE方法获得番茄蓝光受体基因Phototropin-2全长及其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2) .
[2] 毕玉芬,车伟光. 新疆北部地区(北疆)苜蓿属植物秋眠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04) .
[3] 曲柏宏,朴红权,代志国,陈艳秋,朴日子. 利用电导法测定苹果新品种的抗寒性[J]北方果树, 1998,(01) .
[4] 贾志清,宋桂萍,李清河,孙保平,李昌哲. 宁南山区典型流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03) .
[5] 杨青川,孙彦. 紫花苜蓿在北京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科学, 2000,(03) .
[6] 高振生,王培,洪绂曾,程渡. 苜蓿根蘖性状发生与生态适应性的研究[J]草地学报, 1995,(02) .
[7] 崔鲜一,彭玉梅,程渡. 科尔沁羊草-贝加尔针茅草原物候期和产草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草地学报, 1996,(04) .
[8] 卢欣石,何琪. 润布勒苜蓿遗传变异研究[J]草地学报, 1998,(03) .
[9] 白文明,左强,李保国.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建植与萌发预测模型[J]草地学报, 2000,(01) .
[10] 杨青川,孙杰,韩国栋. 耐盐苜蓿与敏盐苜蓿RAPD多态性研究[J]草地学报, 2001,(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孟昭仪. 苜蓿研究工作回顾[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01 .
[2] 于林清,王照兰,萨仁,卢欣石,杜建材. 中国新疆苜蓿野生种群秋眠性的研究[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01 .
[3] 董君. 西部地区苜蓿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01 .
[4] 苏加楷. 苜蓿的适应性、分布和区划[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 2003 .
[5] 卢欣石,王铁梅. 中国苜蓿92个地方品种资源秋眠性评定[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 2003 .
[6] 李向林,万里强. 苜蓿秋眠性及其与抗寒性和产量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 2003 .
[7] 刘建宁,胡跃高,王运琦,池惠武,张燕,王毅. 紫花苜蓿休眠类型与生长特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 2003 .
[8] 王道波,周晓果,李会龙. 光温水耦合对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影响的数学模型[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