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0 条
[1] | 李贝. 切花月季品种综合评价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曹倩.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3] | 苏凯. 超高产夏玉米叶片保绿特性及氮素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4] | 康晓飞. 芍药根内主要活性物质与营养成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5] | 刘亚亮. 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6] | 杨小虎. 追氮量及形态配比对烤烟生长和土壤无机氮素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7] | 蒋文昊. 不同灌水量对起垄覆膜烤烟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8] | 张许.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9] | 郝楠. 温度对不同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
[10] | 滕险峰. 土壤中硫的组成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 条
[1] | 李金文. 基于水稻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氮营养诊断[D]浙江大学, 2010
.
|
[2] | 王成雨.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3] | 李旭毅.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
[4] | 谢恒星. 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甜瓜生长效应及植株液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
[5] | 王宜伦. 超高产夏玉米氮肥运筹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
|
[6] | 张智猛. 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
[7] | 谢瑞芝. 玉米基因型的硫效率差异及氮硫互作对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
[8] | 刘鹏.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
[9] | 肖焱波. 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
[10] | 曹慧. 水分胁迫诱导苹果属植物叶片衰老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53 条
[1] | 范贻山. 高产夏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83,(03)
.
|
[2] | 刘毅志,张漱茗,李新政. 氮磷钾化肥对高产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85,(02)
.
|
[3] | 徐庆章. 小麦灌浆强度、灌浆物质流氮浓度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1989,(01)
.
|
[4] | 王忠孝,王庆成,牛玉贞,张军,徐庆章,高学曾,李登海. 夏玉米高产规律的研究 Ⅲ.高产栽培途径和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 1990,(02)
.
|
[5] |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张海林. 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与耐密性[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
[6] | 曲成文,孙美芝,綦长海,桑寿亭,杨秀云,战丙志. 冬小麦莱州137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
[7] | 徐安起,王庆成,刘开昌,高春新. 磁场处理玉米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6)
.
|
[8] |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杭新杰,张怀友.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Ⅱ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2)
.
|
[9] |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4)
.
|
[10] |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李爱芹,张海松. 玉米光合性能与耐密性关系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 张福锁,巨晓棠. 对我国持续农业发展中氮肥管理与环境问题的几点认识[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1
.
|
[2] | 康俊,景岚. 寡糖对向日葵防御酶系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
[3] | 刘利刚,刘燕. 栽培方式对芍药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
[4] | 蒋卫杰,刘伟,余宏军,郑光华. 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 2001
.
|
[5] | 全璨璨,王莲英,关坤,倪圣武. 芍药地下芽性状、根系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