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靳波. 升麻提取物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陈敬. 莲子心中黄酮类物质与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 2011
.
|
[3] | 邢盼盼. 马钱子碱与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后对大鼠肝脏CYP450酶基因表达与蛋白活性的影响[D]湖北大学, 2011
.
|
[4] | 史闰均. 生姜对半夏所致刺激性炎症反应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赵屹峰. 甘草酸的超声提取及抑菌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02
.
|
[6] | 刘文丛. 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4
.
|
[7] | 梁俊玉. 彝药“都拉”的生药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
|
[8] | 周雯. 大蒜水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 2005
.
|
[9] | 雍晓静. 从甘草地上部分系统提取分离异黄酮及叶绿素生产工艺研究[D]宁夏大学, 2005
.
|
[10] | 宿迷菊. 绿茶口含片清咽保健功效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王茜.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的配伍宜忌条件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
[2] | 童德文. 苦马豆素—BSA的合成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
|
[3] | 王立岩. 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03
.
|
[4] | 于智敏. 中医学之“毒”的现代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
|
[5] | 王宇光. 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中药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6
.
|
[6] | 林文泉. 绿豆癀护肝解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
[7] | 张春江. 藏药抗菌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
|
[8] | 王加志. 黄药子致肝毒性/配伍当归后减毒的亚细胞机制及毒性成分体外代谢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
.
|
[9] | 涂江华. 甘草酸对CYP450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
[10] | 张翠丽. 大蒜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08 条
[1] | 刘晓风,相炎红,张百刚,张伟清. 甘草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
|
[2] | 鲁改儒,李清艳,翟向和. 不同药物对温氏附红细胞体体外杀灭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7)
.
|
[3] | 刘彩云,刘洪祥,王凤龙. 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
|
[4] | 张宗铭,王佐民,陈晓雯,王健平,季红燕,韩宁林. 蚤休连翘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8,(03)
.
|
[5] | 王珏,屈雪琪,李升和,梁林,蒋邱丰. 中药富硒酵母对闽中麻鸡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
.
|
[6] | 刘颖. 肝脏疾病病人血清ALT和ALP活性的变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03)
.
|
[7] | 钱国忠,蔡建成. 雷公藤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5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6,(06)
.
|
[8] | 尹华. 大蒜排铅的机理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9,(01)
.
|
[9] | 高云艳,刘树民. 甘草防治肝炎的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 1989,(03)
.
|
[10] | 袁园,徐荣谦. 中医辨证论治附红细胞体病1例治验[J]北京中医药, 2008,(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