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刘超. 模拟降雨条件下非均质包气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2] 韩锦萍. 包气带水分运移的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 2005 .
[3] 牛光亮. 渭北隐伏岩溶水循环模式及可更新性研究[D]长安大学, 2005 .
[4] 尹立河.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
[5] 刘玉.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泾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 2007 .
[6] 范磊. 降雨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运移转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 2008 .
[7] 杜东. 滦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及趋势分析[D]长安大学, 2007 .
[8] 贾冰. 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水环境演化特征及石油开发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9] 方成. 曹妃甸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徐中华. 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D]长安大学, 2010 .
[2] 陈宗宇. 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中古环境信息研究地下水资源演化[D]吉林大学, 2001 .
[3] 王福刚. 同位素技术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水循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 2006 .
[4] 冶雪艳. 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与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
[5] 孙承志. 干旱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
[6] 柳富田.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循环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7] 侯光才.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及其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8] 高淑琴.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 2008 .
[9] 苏锐. 低渗透裂隙介质渗透特征评价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08 .
[10] 胡光成. 银川平原地表蒸发量的估算及其在生态水文地质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0 条
[1] 满开言. 用环境同位素氧18、氘、氚探讨地下水运动规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4,(01) .
[2] 宿青山,段淑娟. 潜水的降雨入渗补给模型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3,(01) .
[3] 曹玉清,胡宽瑢,胡忠毅.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迁移-分异模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03) .
[4] 孙才志. 区域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01) .
[5] 苏小四,林学钰. 包头平原地下水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的同位素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04) .
[6] 侯光才,林学钰,苏小四,王晓勇,刘杰.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03) .
[7] 林学钰,廖资生,苏小四,钱云平.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05) .
[8] 侯光才,苏小四,林学钰,柳富田,易树平,董维红,俞发康,杨陨城,王冬.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水循环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02) .
[9]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 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02) .
[10] 孙芳强,侯光才,窦妍,方长生,姜军,张乐中.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特征的水化学证据——以查布水源地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