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 梁威威.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2] | 沈洪波. 杏品种抗寒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
[3] | 耿雪青. 苹果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
[4] | 李海权. 梨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5] | 马庆华. 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6] | 桑建荣. 干旱荒漠区核果类果树抗旱生理及形态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4
.
|
[7] | 丁勤. 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na Maxim)果实生长发育与裂果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8] | 胡新艳. 产地和肥料种类对冬枣主要性状表现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9] | 高琼. 胡枝子不同种和种源耐旱、耐寒性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10] | 袁炜群. 荔枝果皮钙素积累与利用及其与裂果关系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 李志勇. 扁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
[2] | 周蕴薇. 翠南报春抗寒生理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
[3] | 孙雪. 龙须菜cDNA文库构建及EST和ISSR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
|
[4] | 王玖瑞. 枣树雄性不育和胚败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5] | 李守勇. 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
[6] | 李颖岳. 引进台湾青枣品种设施栽培的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7] | 刘训言. 番茄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LeFAD7)的克隆及其在温度逆境下的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
[8] | 谢深喜. 水分胁迫下柑橘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
|
[9] | 罗通. 麻疯树的抗冷性和SA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
|
[10] | 马庆华. 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1 条
[1] | 刘鹏,刘庆忠,王勇,李新华. 喜温作物的低温损伤及其抗冷性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2)
.
|
[2] | 李华昭,杨洪宾. 越冬期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3)
.
|
[3] | 陈奕吟,陈玉珍. 低温锻炼对胡杨愈伤组织抗寒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
|
[4] | 胡淑静,宫荣宽. 冬枣的丰产栽培[J]安徽科技, 2006,(07)
.
|
[5] | 孙灿辉. 鲁北冬枣引种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 2003,(03)
.
|
[6] | 徐光泉. 冬枣保花促果技术简介[J]安徽林业, 2005,(03)
.
|
[7] | 邢君,田灵芝. 2005年安徽省小麦冻害调查报告[J]安徽农学通报, 2005,(05)
.
|
[8] | 张森,潘立忠,王小兵,吴刚. 库尔勒香梨叶内主要矿质元素年生长动态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8)
.
|
[9] | 文斌,蔡汉,黄法就,陶纯洁. 冷锻炼对低温胁迫下茉莉幼苗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5)
.
|
[10] | 李支成. 果树生理生化状况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马元忠,王强,岳民森,杨丽,陈谟林,樊豫川. 浅谈新疆枣产业发展状况[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2] | 李占林,王新河,吴俊锋,肖小威,王德干. 新疆枣树栽培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3] | 罗岩,王新辉,沈永平,王顺德. 浅论新疆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