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张姗姗. 星海链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优化和初步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2] 卿蔓君. 内蒙古东部地区传统发酵酸牛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3] 侯远策. 乳酸片球菌产谷氨酸脱羧酶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1 .
[4] 郭清泉. 酸奶制品在贮存过程发生后酸化的机理及控制措施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
[5] 张瑞平. 菌株S15发酵条件、抗生素提取及对白菜黑斑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1 .
[6] 汪杰. 猕猴桃扦插生根的生理基础及调控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1 .
[7] 黄训端. (60)~Coγ射线辐照魔芋催芽球茎的诱变效应及其对种质改良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 2002 .
[8] 汪志芸. 抗生素产生菌AP19-1的鉴定及UV诱变育种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9] 王晓青. 农用抗生素2-16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优化组合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
[10] 刘云强. 椴树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刘秋. 抗真菌生物农药—凯地菌素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2 .
[2] 江映翔.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3 .
[3] 黄俊. 利用短乳杆菌制备γ-氨基丁酸相关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4] 孙力军. 植物内生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ES-2的分离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5] 郑林用. 不同灵芝的遗传特异性和药效差异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54 条
[1] 陈玉珍,王全德,苑振戈. 植物空间环境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2] 程玉红,苌收伟,王娟,刘宏伟,李秀春.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导入小麦当代(T_1)和二代(T_2)的变异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6) .
[3] 蔡凌,周国辉. 辐射诱变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0,(06) .
[4] 姜国正,王灵燕. 宁南霉素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示范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2) .
[5] 余增亮,何建军,邓建国,王学栋,吴跃进,刘贵付.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1989,(01) .
[6] 甘斌杰,杨赞林,张少华,沈正兴. 离子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1993,(02) .
[7] 倪大虎,向太和,张盘娣,吴家道,杨剑波,贾士荣,余增亮. 应用低能离子束将抗菌肽ShivaA基因导入恢复系明恢63的研究(简报)[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4) .
[8] 郑雅楠,杨宇,吕国忠,谷祖敏. 土壤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6) .
[9] 李戈,曾会才. 诱变在产抗生素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 .
[10] 朱河水,刘记强,杨国宇,仝千秋,张代.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吴李君,杨根,陈少鹏,王宇钢. 线粒体及其细胞色素c在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