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于文明.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2] 赵东旭. 稀植栽培下春小麦氮代谢与产质量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6 .
[3] 查菲娜.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主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姜宗庆. 磷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D]扬州大学, 2006 .
[2] 杜永. 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8 条
[1] 曲成文,孙美芝,綦长海,桑寿亭,杨秀云,战丙志. 冬小麦莱州137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2] 王志芬,吴科,宋良增,王守瑰,范仲学,张凤云,朱连先,张福锁.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4) .
[3]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邱登林,王振林.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5) .
[4] 方正,邵锡珍,翟冬峰,唐世伟,刘为更,刘维正. 小麦超高产育种刍议[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
[5] 李豪圣,刘建军,程敦公,赵振东. 密度和氮肥对济麦20基部茎秆形态结构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6] 朱致伟,于振文. 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7] 刘霞. 鲁西南超高产冬小麦品种筛选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7) .
[8] 辛庆国,殷岩,王江春,于经川,赵倩,刘兆晔,姜鸿明. 小麦超高产创建影响因素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8) .
[9] 徐恒永,王庆成,赵君实,徐庆章,宫秀兰,王忠孝. 小麦玉米亩产吨粮群体光合性能与配套技术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96,(01) .
[10] 潘庆民,于振文,董庆裕,张华利,姜衍坤,宿安亭,李宪文,刘存臻. 鲁麦22号小麦亩产600kg群体结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199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