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92 条
[1] 李本元.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0 .
[2] 陈亚峰. 模糊控制在光伏最大功率追踪预测中的应用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
[3] 丁翠.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0 .
[4] 徐佳园. 永磁同步电机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
[5] 张俊. 基于间歇性双边无功率扰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6] 黄秀成. 非互补有源箝位反激变流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7] 王燕廷. 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 2011 .
[8] 牟晓春. 微电网综合控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 2011 .
[9] 王彬.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逆变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10] 费韩. 基于MPPT的风光互补控制器的研制[D]西安工业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6 条
[1] 钱军.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
[2] 陈晓燕. 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开大学, 2010 .
[3] 李建文. 大容量高频谐振逆变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
[4] 陈昌松. 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5] 李鹏. 分布式发电微网系统暂态仿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6] 孙景钌. 分布式发电条件下配电系统保护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7] 杨占刚. 微网实验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8] 李宪莉.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9] 肖华锋.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
[10] 刘鸿鹏. 基于Z源网络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72 条
[1] 周海波,李家坤.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2] 宋菁,黄玮. 光伏电池储能装置的技术探讨[J]安徽电力, 2009,(03) .
[3] 孟强.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产业发展[J]安徽科技, 2010,(01) .
[4] 赵玉文.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趋势探讨[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4,(02) .
[5] 时璟丽. 我国和世界光伏发电技术、产业、市场发展情况比较[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4,(02) .
[6] 崔容强,喜文华,魏一康,张兰英. 太阳能光伏发电[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4,(02) .
[7] 王长贵. 中国太阳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4,(04) .
[8] 吕建,殷洪亮. 太阳电池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5,(05) .
[9] 殷洪亮,吕建. 浅析太阳电池并网发电技术[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6,(01) .
[10] 杨金焕,邹乾林,谈蓓月,葛亮,陈中华. 各国光伏路线图与光伏发电的进展[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6,(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严玉廷,卢勇,杜朝波,吴强. 并网光伏电站电能质量分析[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 2010 .
[2] 罗雪莲.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及前景[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集[C], 2008 .
[3] 岳新苗,吴捷,张先勇. 一种新型的最大功率跟踪实现方法在太阳能充电器中的应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4] 张胜,余晓东,程金雨. 基于LCL滤波的太阳能并网发电谐波抑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