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管新新. 八种地被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张晓芳. 白三叶草潜在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与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王兴菊. 山羊常用饲料瘤胃降解率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4] 金磊磊. 一株苜蓿花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寄主生物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11 .
[5] 赫卫清. 农杆菌介导的白三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首都师范大学, 2003 .
[6] 殷秀杰. 高加索三叶草在内蒙古地区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7] 李辛雷. 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4 .
[8] 陶志勇. 日粮NDF水平对生长肉兔生产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免疫及盲肠发酵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9] 刘美. 山羊饲料养分瘤胃降解规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10] 徐桂花. 三叶草春季植物雌激素的含量变化及种和品种间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李造哲.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交后代的遗传特性及育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 .
[2] 王树彦.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代的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3] 侯建华. 羊草与灰色赖草杂交后代遗传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4] 谷子林.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4 .
[5] 林忠旭. 棉花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构建和产量、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6] 马艳红. 几种小麦族禾草远缘杂交后代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
[7] 蔡丽艳. 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牧草产量优势形成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
[8] 黄帆.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61 条
[1] 赵志文,崔德才. 生物技术在三叶草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2) .
[2] 王秀丽,杨煜,徐平丽,李爱琴,单雷.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3] 龙冰雁,李增援. 浅论组培苗的炼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6) .
[4] 窦笑菊. 核型分析方法研究及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3) .
[5] 赵新亮,马强. 玉米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5) .
[6] 李小雷,于卓,马艳红,谢芳利,李造哲,周亚星.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F_1幼穗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 .
[7] 石靖,赵咏梅,张强. 6种绿化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抑菌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3) .
[8] 陈宏权,蒋模有,赵瑞莲,凌荣春. 皖南花猪消化系统生长发育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8,(02) .
[9] 周兰英,蒲光兰,肖前刚. 核桃杂交后代光合生理优势研究[J]北方园艺, 2009,(10) .
[10] 金忠民,沙伟,张艳馥,孙微,刘文靖. 白三叶种子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 2010,(1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王俊杰,刘红梅,高雪芹,吕世杰,云锦凤,朝克图. 大兴安岭野生三叶草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 2009 .
[2] 王跃东. 三叶草在云南的推广应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