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陈桂英. 建阳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与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
[2] 刘球. 3年生托里桉修枝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3] 吕鹏. 氮素运筹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相关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4] 李利. 基于SPAD仪的马铃薯氮素营养诊断[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5] 陈瑞英. 水氮互作对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6] 栗岩峰. 蓄水多坑非均质土壤水分运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3 .
[7] 孙红红.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吸力与灌水频率对马铃薯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 2003 .
[8] 周青云. 蓄水多坑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4 .
[9] 黄宗楚. 上海旱地农田氮磷流失过程及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
[10] 郭向红. 蓄水多坑三维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罗新宁. 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2] 张子义. 旱作微垄覆膜沟播马铃薯生长发育及营养规律[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3] 黄见良. 水稻氮素营养特性、氮肥利用率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4] 史春余. 番茄、甘薯专用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其生物学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5] 叶全宝. 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05 .
[6] 刘立军.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D]扬州大学, 2005 .
[7] 张奇春. 稻田土壤供氮机理及水稻氮肥优化施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8] 董志强. Bt棉氮素代谢特征与丰产性抗虫性协同表达的化学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 2000 .
[9] 万靓军. 水稻氮肥运筹效应及技术改进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06 .
[10] 董燕. 缓/控释复合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与生物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13 条
[1] 高学曾,王忠孝,许金芳,罗瑶年,刘玉敬. 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1989,(02) .
[2] 井大炜. 优化施氮对高产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9) .
[3] 王世济,崔权仁,刘小平,赵第锟,武家美. 不同氮素形态对皖南烟区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2,(06) .
[4] 刘天仪. 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5) .
[5] 钟波,朱列书,谢慧玲,贺鹏,林跃平. 不同追肥次数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9) .
[6] 吕烈武,王汀忠. 水稻“3414”平衡施肥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3) .
[7] 潘耀晃 ,许厥明. 江淮地区大面积水稻田氮、磷、钾肥合适用量的估算——安徽省“测土施肥、因需配肥”肥东试点农化组技术总结之一[J]安徽农业科学, 1985,(02) .
[8] 程扶玖,张隽清. 几种常用氮肥的相对肥效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 1986,(01) .
[9] 崔权仁,王世济,刘小平,赵第锟,武家美. 不同比例硝态氮肥对烟叶产质量和氯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1) .
[10] 邓接楼,涂晓虹,王爱斌. 生物有机肥在烟草上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9)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林涛,郭仁松,田立文,徐海江,崔建平. 南疆滴灌棉田施氮量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