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 王陆军. 安徽肖坑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凋落物量及养分季节动态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2] | 张佩芳. 燃煤烟气二氧化碳热再生氨法捕集工艺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3] | 李秀花.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
|
[4] | 王永胜. 低碳经济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
|
[5] | 王春燕. 不同树龄橡胶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
|
[6] | 马珂. 干旱区人工杨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新疆大学, 2011
.
|
[7] | 吴友均. 干旱区规模化植树减排计算标准及效益评价[D]新疆大学, 2011
.
|
[8] | 张子迁.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1
.
|
[9] | 代虹宇. 促进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政府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
|
[10] | 沈可挺. CGE模型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国家战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6 条
[1] | 姚宇.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
|
[2] | 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 2010
.
|
[3] | 郑晶.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
|
[4] | 王秀云.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5] | 温和. 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
[6] | 卢娜.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7] | 蒋延玲. 全球变化的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态系统公益[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1
.
|
[8] | 王艳芬. 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1
.
|
[9] | 马忠海.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2
.
|
[10] | 陈四清. 基于遥感和GIS的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和碳循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20 条
[1] | 阮文彪. 以色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J]安徽农学通报, 2002,(02)
.
|
[2] | 王飞,王彦芳,侯申,王志杰. 城市绿化小区绿化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21)
.
|
[3] |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6)
.
|
[4] | 吴照云,蔡文著. 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1)
.
|
[5] | 秦永生,赵吉,刘振乾,项秀丽,,高利娟. 重金属Cu与Pb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
[6] | 李学梅,李忠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
.
|
[7] | 秦武明,唐继新,苏有文,覃永华. 厚荚相思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
[8] | 江晓东,李永秀. 气象因子对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2)
.
|
[9] | 郭伟,张健,黄玉梅,刘旭,王伟,薛林. 森林凋落物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
|
[10] | 李振永. 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培训与成人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 曹顺爱,吴次芳,冯科. 基于能值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
[2] | 曹宝,罗宏,王秀波. 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 2010
.
|
[3] | 张真. 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 2010
.
|
[4] | 武钢,姚宇平. 阳泉煤矸石自燃原因及治理方法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 2004
.
|
[5] | 胡初枝,黄贤金. 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
.
|
[6] | 胡初枝,黄贤金. 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
|
[7] | 钱海燕,樊哲文,方豫,黄灵光. 江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
[8] | 刘彦随. 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发展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 2010
.
|
[9] | 严金明. 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以南京市为例[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199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