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高振兴. 绿茶提取物EGC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2] | 迟万好. 茶多酚及其单体EGCG对细胞凋亡的效应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
[3] | 孙建霞. 苹果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其主要功能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
[4] | 刘志刚.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及抑瘤活性成分筛选[D]第一军医大学, 2005
.
|
[5] | 汪毅. 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
|
[6] | 郭丽萍. 香蕉皮中多酚物质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 2006
.
|
[7] | 龙锐. 当归内酯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
|
[8] | 李仁菊. 广西金花茶中多酚的提取和抗氧化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 2007
.
|
[9] | 耿晓玲. 杨梅果实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 2007
.
|
[10] | 王孝仕. 茶树紫色芽叶精细化利用基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司晓青. 芦丁抗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
[2] | 尹靖东. 类黄酮对鸡蛋胆固醇及其氧化物形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
[3] | 林金科. 茶树高EGCG的种质资源及外源诱导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
[4] | 钟世安.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色谱分离行为、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
|
[5] | 曹蔚. 当归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 2006
.
|
[6] | 卢其能. 马铃薯花色苷及其生物合成的主要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
[7] | 陈屏. 小叶云实、蒲葵和黄三七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
|
[8] | 林向飞. XPA蛋白在修复UVB损伤中的作用以及EGCG干预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08
.
|
[9] | 王慧. 中药蒲葵子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
|
[10] | 徐华丽. 核桃醌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60 条
[1] | 童彤,程书钧,李秀琴,白谨峰,Y.Hara. 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素对促癌物TPA抑制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2,(01)
.
|
[2] | 夏勇,徐彩菊,傅剑云,郑云燕. 仙华胶囊抗突变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2001,(02)
.
|
[3] | 庄颖,江城梅,赵红,王邦霞. 淮河蚌埠段水中有机物对小鼠遗传毒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 2001,(03)
.
|
[4] | 马中春. 葡萄籽提取物的抗突变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 2005,(05)
.
|
[5] | 朱心强,祝慧娟,沈玲玲,郑一凡. 氟康唑的致突变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4,(06)
.
|
[6] | 莫君琴,黄幸纾. 甘蓝汁的抗诱变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5,(01)
.
|
[7] | 陆敦,印木泉. 韭黄的抗突变作用及其机理[J]癌变.畸变.突变, 1997,(04)
.
|
[8] | 赵泽贞,温登瑰,魏丽珍,支惠英. 一种快速显示抗突变作用机理的试验设计[J]癌变.畸变.突变, 1998,(03)
.
|
[9] | 吴翰桂.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
[10] | 肖嶙,万会师. 酶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8)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