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1 条
[1] 曹露. 基于网格单元和灰色聚类法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1 .
[2] 张璐. 基于遥感影像和数码照片的西藏阿里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1 .
[3] 张益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退耕还林地植被演替过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4] 王宏.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研究[D]新疆大学, 2011 .
[5] 富玉英. 中国湖泊型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6] 李会志. 基于RS/GIS的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
[7] 陈鹏. 金沙江中下游径流小波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
[8] 白莉. 博斯腾湖水动力学特性模拟研究与特征有限体积法[D]新疆农业大学, 2000 .
[9] 陈大春. 新疆焉耆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0 .
[10] 周晓雷. 绿洲防护林体系水分生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郭玉川. 基于内陆干旱区生态安全的地下水位调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1 .
[2] 李硕. 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2 .
[3] 查勇. 草地植被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
[4] 李永林. 新疆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
[5] 杨树青. 基于Visual-MODFLOW和SWAP耦合模型干旱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6] 王树森. 华北土石山区基于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森林健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7] 陈志强. 区域多尺度LUCC及空间数据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8] 王劲松.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9] 黄小忠. 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10] 王国庆. 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37 条
[1] 陈衡. 缓解巢湖水质污染的一项工程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4) .
[2] 葛伟. 基于MAPGIS的土地资源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7) .
[3] 张建军,周后福,翟菁. 合肥气温和降水的突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9) .
[4] 康秀亮,刘艳红.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3) .
[5] 贺秋华,钱谊,李昌平,刘青. 贵州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 .
[6] 程苗苗,江洪,陈健,郭徵,江子山,周国模,高智慧,余树全. 基于Landsat数据的新疆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3) .
[7] 杨志翔,丁桑岚,陈青玉. 眉山市生态市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5) .
[8]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5) .
[9] 张崇岱,潘宝林. 巢湖湖盆及其变迁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1) .
[10] 夏必琴,陆林,孙晓玲. 我国湖泊旅游:开发、问题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李世杰,刘吉峰,刘晓枚,窦鸿身,范云崎. 我国湖泊及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与水环境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7 .
[2] 马建章,鲁长虎,陈化鹏. 群落边缘效应与物种多样性[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