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 吴安昌. 氮数基追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2] | 赵德华. 氮、钾对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 2001
.
|
[3] | 冯俊霞. 6-BA和KT对水分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酶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02
.
|
[4] | 李青常.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
[5] | 郭汝礼. 重穗型小麦分蘖成穗机理及其栽培调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2
.
|
[6] | 李鸿斐. 不同类型品种(系)冬小麦根系特征的比较及调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1
.
|
[7] | 张娟. 超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遗传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0
.
|
[8] | 康国章. 超高产冬小麦氮素运筹的生理效应及产量形成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0
.
|
[9] | 王小燕. 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
[10] | 张影. 弱筋小麦宁麦9号籽粒品质的形成特性及调控研究[D]扬州大学, 200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张保仁. 高温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
[2] | 梁晓芳. 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
[3] | 马雷. 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 2005
.
|
[4] | 兰涛. 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基因型与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
[5] | 邹国元.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肥料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1
.
|
[6] | 党廷辉. 黄土区旱地深层硝酸盐累积机理、生物有效性与环境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7] | 李存东. 小麦顶端发育动态模式与特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1998
.
|
[8] | 朱新开.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与调控[D]扬州大学, 2006
.
|
[9] | 江晓东. 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
|
[10] | 常丽英. 水稻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82 条
[1] | 于振文,张学华. 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1982,(03)
.
|
[2] |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科学, 1984,(01)
.
|
[3] | 刘毅志,张漱茗,李新政. 氮磷钾化肥对高产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85,(02)
.
|
[4] | 曹学昌. 应用~(15)N研究小麦吸氮动态及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的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 1988,(05)
.
|
[5] | 刘芳,亓新华. 氮肥对冬小麦碳氮营养代谢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89,(05)
.
|
[6] | 孙治军,单玉珊,仲崇媛,丛惠芳.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及优化施肥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 1991,(02)
.
|
[7] | 徐庆章,牛玉贞,王庆成,黄舜阶,李登海. 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Ⅲ.株型与叶面温度、蒸腾作用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1993,(03)
.
|
[8] | 万书波,封海胜,左学青,张建成. 不同供氮水平花生的氮素利用效率[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
[9] | 刘建军,赵振东. 面条煮面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4)
.
|
[10] |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王璞,李建民,周殿玺,兰林旺.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原理与技术[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