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郭杨. 土壤酞酸酯污染的微生态效应和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1 .
[2] 马超.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反应和飞行行为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3] 王乐. 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秦岭细粘束孢漆酶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4] 郎冬梅. 蟋蟀卵子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1 .
[5] 王晓芳. 产纤维素酶的真菌筛选与纤维素酶的诱导及其理化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2 .
[6] 李为争. 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D]河南农业大学, 2003 .
[7] 李明. 红脂大小蠹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8] 郭怀林. 红脂大小蠹危害与林分生境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9] 孙永明. 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植物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
[10] 李兵. 土荆芥精油提取、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菜蛾生物活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张海涵. 黄土高原枸杞根际微生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调控宿主生长与耐旱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2] 卜书海.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与生殖系统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3] 王鸿斌. 红脂大小蠹寄主植物引诱剂研究和适生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4] 廖周瑜.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危害机理与云南松抗性研究[D]云南大学, 2002 .
[5] 宗世祥. 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6] 吕全. 中国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生态学习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
[7] 余泉友. 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
[8] 黄胜威. 暗黑鳃金龟幼虫肠道微生物分子多态性及纤维素降解菌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42 条
[1] 朱秀红,郝绍菊,茹广欣,茹桃勤,王苏柯,赵晴. 干旱梯度下刺槐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2) .
[2] 韩宝瑜.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 2002,(01) .
[3] 杜静梅,袁海滨,任炳忠. 蝗虫触角感受器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3) .
[4] 贾洪敏,黄大庄. 灵空山红脂大小蠹发生与林分及其立地条件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5) .
[5] 李亚. 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
[6] 姚剑,殷玉生,余晓峰,张萍,郑海松,张龙娃,李云飞. 世界大小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
[7] 汤军芝,刘玉东,刘苗,采克俊. 黄粉虫雄性生殖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6) .
[8] 赵建兴,杨忠岐,李广武,魏建荣,郭建荣. 释放大唼蜡甲控制红脂大小蠹技术效果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3) .
[9] 吕传海,濮厚平,韩兵,王蒙,杨琴.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03) .
[10] 张心团,赵和平,樊美珍,李增智.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方宇凌,张钟宁. 触角电位(EAG)实验中一些问题的探讨[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