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樊军.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2] 肖剑英. 自然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3] 金军. 氮肥施用量施用期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 2002 .
[4] 徐世宏.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5] 阳小民. 缓释肥料对免耕直播水稻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6] 秦华东. 免耕抛秧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 2005 .
[7] 严洁. 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8] 吴锦秀. 免耕高桩抛秧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06 .
[9] 谢卓霖. 稻田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6 .
[10] 时亚南.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王成己. 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2] 张磊.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3] 甘德欣.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4] 冯跃华. 稻田复种免耕条件下土壤特性和水稻生长生理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5] 郝晓晖. 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8 .
[6] 赵建波.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因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8 .
[7] 吴愉萍. 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
[8] 张秋玲. 基于SWAT模型的平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44 条
[1] 徐强. 不同时期缺磷、供磷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器官建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87,(02) .
[2]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6) .
[3] 王崇爱,方波,崔香连,徐健,张辉. 免耕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4] 王居里,袁向方,何希杰,徐际根.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1,(02) .
[5] 高福平,赵磊,吴硕林. 节间长度与中粳西光的抗倒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1,(06) .
[6] 蔡晓华,陈再高. 早稻软盘育苗抛秧的增产机理及栽培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4) .
[7] 曾宪成,张曾凡,张德海. 小麦免耕撒播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3) .
[8] 李群慧. 油菜免耕栽培应用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8) .
[9] 周阮宝,肖本如,盛援纲,朱胜东,陈文质.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生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2,(02) .
[10] 肖炳麟,王树勋,谷先兵. 烯效唑防止水稻倒伏的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199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