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潘鹄.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研究上海灰霾气溶胶光学特性[D]东华大学, 2010
.
|
[2] | 李崇. 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3] | 秦世广. 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1
.
|
[4] | 杜华强. 荒漠化地区高光谱遥感数据预处理及地物光谱重建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2
.
|
[5] | 张里阳. EOS/MODIS资料处理方法及其遥感中国区域地表覆盖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 2002
.
|
[6] | 饶晓琴. 青藏高原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3
.
|
[7] | 朱厚玲. 我国地区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3
.
|
[8] | 柯宗建. 我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4
.
|
[9] | 仲波.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反演与遥感图像大气校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4
.
|
[10] | 杨昭. 基于1.06μm激光雷达的大气消光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刘伟东. 高光谱遥感土壤信息提取与挖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2] | 刘强. 地表组分温度反演方法及遥感像元的尺度结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3] | 肖青. 机载遥感数据的定量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4] | 邓孺孺.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反演及冷热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5] | 孙娟.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及其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
[6] | 孙林. 城市地区大气气溶胶遥感反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
.
|
[7] | 谭吉华. 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
|
[8] | 辛金元. 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
|
[9] | 冯业荣.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污染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山大学, 2006
.
|
[10] | 王天河. 利用MFRSR反演西北混合相和沙尘云光学及物理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37 条
[1] | 赵贤四,朱惠刚. 大气悬浮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的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7,(04)
.
|
[2] | 张宁娜,陆忠艳,关颖,赵越. 辽宁一次连续大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
[3] | Micro-Pulse Lidar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Loess Plateau[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8,(01)
.
|
[4] | 蒋熹. 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 2006,(05)
.
|
[5] | 赵玉成,德力格尔,蔡永祥,张占峰,温玉璞. 西宁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J]冰川冻土, 2008,(05)
.
|
[6] | 孙娟,束炯,鲁小琴,段玉森. 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地面能见距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05)
.
|
[7] | 刘树华,熊康. 南极瑞穗站辐射特征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1)
.
|
[8] | 王雪松,李金龙. 北京地区臭氧源识别个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
|
[9] | 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 利用MODIS遥感大气气溶胶及气溶胶产品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S1)
.
|
[10] | 何秀,邓兆泽,李成才,刘启汉,王美华,刘晓阳,毛节泰.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地面PM_(10)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