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6 条
[1] 王瑞文. 紫薇开花生物学特性及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宋春花. 芍药杂交亲和性的细胞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杨海岩. 可二次开花牡丹杂交育种与杂种早期鉴定[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4] 林达定. 芳樟不同无性系主要生理性状分析与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5] 李月梅. 山楂品种杂交亲和性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 .
[6] 李斌. 三个木薯优良品种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 2003 .
[7] 王新功. 珍稀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8] 红雨. 芍药的传粉生物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
[9] 杨月红. 天目木兰的保护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3 .
[10] 范楚川. 利用RAPD标记分析夏蜡梅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D]华中农业大学, 200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陆婷. 独尾草属两个同域种的繁殖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2] 张卫东. 羊草生殖生物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 .
[3] 赵丽梅.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
[4] 张国防. 樟树精油主成分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5] 何桂梅. 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6] 王冬梅. 毛白杨花芽分化规律与开花调控的分子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7] 赵宣. 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sect. Moutan)种间关系及栽培牡丹的起源[D]西南大学, 2007 .
[8] 张正海. 毛白杨未减数花粉发生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
[9] 张继涛. 羊草种群地下芽库各类型芽变化及与地上植株形成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
[10] 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 伊犁郁金香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对策[D]新疆农业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58 条
[1] 苏学合,高国强,时香玉,朱斗北. 利用花粉辐照技术进行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2) .
[2] 张桂花,王洪梅,王连祥.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5) .
[3] 王玉霞,王颖,李芳东,魏鑫,董文轩. 不同种仁率山楂品种花粉量及花粉活力的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2) .
[4] 孙洪美,焦传兵,李永胜,张蒙蒙,臧德奎. 山东省紫薇品种观赏价值的灰色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4) .
[5] 李煜照,徐晋麟. 三个芍药品种的核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2) .
[6] 朱心武. 牡丹的核型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3) .
[7] 张明明,毕宪章. 橙斑白条天牛对山核桃树的危害及其防治[J]安徽林业科技, 1995,(S1) .
[8] 洪介如,胡笑华,周菊青,汪五星. 山核桃刻蚜防治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 1996,(01) .
[9] 汪世祥,余益胜. 宁国县山核桃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评价[J]安徽林业科技, 1997,(03) .
[10] 何社发. 浅谈山核桃结实大小年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 1998,(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李萍,成仿云,何桂梅. 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