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卢海君. 用低共熔溶剂型离子液体从氧化锌制取金属锌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0 .
[2] 郑金花. 分散红54在超临界CO_2/共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D]浙江工业大学, 2010 .
[3] 杨立荣.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4] 王宪达. 超临界流体色谱制备EPA-EE和DHA-EE[D]浙江大学, 2003 .
[5] 刘建庄.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NMR指纹图谱分析及定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
[6] 吴向阳.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丙烯氢甲酰化反应及超临界体系临界性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1 .
[7] 李海钧. 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5 .
[8] 张淮. 纳米碳管与纳米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 2006 .
[9] 李娜. 三唑类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表征[D]西北大学, 2007 .
[10] 孙树. 三唑与锌/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D]西北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刘云. 超临界CO_2萃馏浓缩天然V_E的相平衡研究[D]江南大学, 2004 .
[2] 张素梅. 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
[3] 黄宛真. 鱼骨状纳米碳纤维与多壁纳米碳管的制备及其储氢、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4] 陈三平. 二硫代甲酸类镧系配合物热解制备倍半硫化物的热过程[D]西北大学, 2006 .
[5] 陈志民. 金属纳米粒子包覆的胶体微球的合成、组装及其模板效应[D]吉林大学, 2006 .
[6] 池静端. 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
[7] 沈良. 高分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 2006 .
[8] 焦宝娟. 双四唑类过渡金属含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
[9] 王治宇. 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的制备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
[10] 蔡美强. 水力空化混合器强化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制备超细微粒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2 条
[1] 成诗明,张树海,张景林.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化工, 2003,(01) .
[2] 周高宁,邹丽丽,李柏林.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及其主要应用[J]安徽化工, 2006,(02) .
[3] 曹维良,张敬畅,李勇.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PET解聚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4) .
[4] 马会茹,段华军,唐红. 液晶高分子分子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1,(06) .
[5] 曹维良,刘鑫,张敬畅. 超临界喷涂技术及其热力学基础[J]中国表面工程, 2000,(02) .
[6] 尚宏利,田志锋. 高铁酸钾电化学合成及其机理研究[J]表面技术, 2007,(06) .
[7] 黄赤军,张镜澄,郭振德. 超临界CO_2提取绿茶芳香物质及咖啡碱的初步试验[J]中国茶叶, 1990,(01) .
[8] 何奕工. 超临界流体状态下的异构烷烃与烯烃烷基化反应[J]催化学报, 1999,(04) .
[9] 朱伟,潘复生,张胜涛. 高铁酸盐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 2002,(08) .
[10] 张广延,杨儒,于宏燕,李敏. 超临界流体状态下无机材料的合成[J]材料导报, 2003,(08)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王瑞和,霍洪俊,杜玉昆,倪红坚. 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完井技术及风险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
[2] 胡菁,李明,邓海金,郑如兰,南策文. 原位复合法制备纳米ZnO/PES复合膜及表征[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