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肖彩英.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
|
[2] | 程杰锋.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1
.
|
[3] | 彭丽华. 石油沥青基中间相炭微球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2
.
|
[4] | 黄玉代. 低热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Mn-O系正极材料及其性能表征[D]新疆大学, 2004
.
|
[5] | 郑妙生. Sn/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4
.
|
[6] | 刘光龙.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化MCMB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4
.
|
[7] | 朱嫦娥. 聚吡咯(聚苯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5
.
|
[8] | 刘学超. 聚苯胺(聚吡咯)/膨胀石墨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5
.
|
[9] | 卓海涛.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VPO_4F及其掺杂化合物的研究[D]湘潭大学, 2006
.
|
[10] | 王钊. 磷酚醛树脂包覆球形天然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杨娟. 超级电容电池用炭类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
[2] | 郭华军. 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 2001
.
|
[3] | 王涛. 胶态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
[4] | 彭文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及电池制作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 2001
.
|
[5] | 王可. 含氮族元素嵌锂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
.
|
[6] | 刘宇. 先进嵌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3
.
|
[7] | 黄海江.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5
.
|
[8] | 李金霞. 新型有机二硫聚合物作锂二次电池阴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
|
[9] | 杨建文. Li_4Ti_5O_(12)基混合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的开发及相关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05
.
|
[10] | 邓凌峰.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 200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85 条
[1] | 梁轶. 2001年PVC市场预测[J]安徽化工, 2001,(02)
.
|
[2] | 钱新明,周波. 绝热加速量热仪研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热安全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02)
.
|
[3] | 闫时建,田文怀,其鲁.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近期研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5,(01)
.
|
[4] | 王璐璐,佘希林,袁芳. 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 2008,(07)
.
|
[5] | Electrochemical C-V Characteristic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a-C∶N Films[J]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 2004,(04)
.
|
[6] | 汪树军,刘庆国. Ni~(2+)离子掺杂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结构和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0,(02)
.
|
[7] | 胡环宇,仇卫华,李发喜,赵海雷,王碧燕. 正极材料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的改进[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3,(06)
.
|
[8] | 高玲,仇卫华,赵海雷. Li_4Ti_5O_(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01)
.
|
[9] | 李发喜,仇卫华,胡环宇,赵海雷. 微波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LiFePO_4/C电化学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01)
.
|
[10] | 吴可,仇卫华,曹高萍,周国治. Li_4Ti_5O_(12)作为混合电化学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10)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