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黄静. 高纯度儿茶素单体EGCG和ECG分离及纯化工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4 .
[2] 谷记平. 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4 .
[3] 吴红梅. 多酚氧化酶酶源筛选及酶法制取茶色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4 .
[4] 文国华. 曲红茶新产品创制及其品质化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5] 李适. 微生物多酚氧化酶酶源筛选及其在茶黄素合成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
[6] 廖书娟.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
[7] 沈丹玉. 鲜叶液态发酵红茶饮料反应特性及工艺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8] 黄芳. 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技术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刘莉华.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的分离制备、化学特性及对红茶品质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 2003 .
[2] 王坤波. 茶黄素的酶促合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0 条
[1] 范远景,张劲松,高学云. 茶水提取物和茶多酚抑制诱变的类型及其机制[J]癌变.畸变.突变, 2003,(03) .
[2] 董吉溪,张文敏,周振南. 从茶灰中提取茶红色素[J]安徽化工, 1991,(01) .
[3] 方朝晖,崔宜武,牛云飞,谌曦,周舒萍. 茶色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7,(04) .
[4] 曾军,石国荣.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和原理[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2) .
[5]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9) .
[6] 陈晶,郭荣荣,张江. 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
[7] 朱孝峰,刘宗潮,潘启超,谢冰芬,冯公侃. 绿茶提取物对肿瘤细胞 DNA 引物酶—多聚酶 α 复合体活性的影响[J]癌症, 1997,(03) .
[8] 黄建琴. 氨基酸在茶叶制造中的转化机理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氨基酸杂志, 1992,(01) .
[9] 李得加,胡绍云,邹国林. 辣根过氧化物酶模拟酶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3,(04) .
[10] 叶庆生. 红茶萎凋发酵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儿茶素、茶黄素组分的消长[J]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6,(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李园莉,傅冬和,赵淑娟. 红茶发酵研究进展[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