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龙威成. 基于多源瓦斯数据融合的鹤壁八矿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07 .
[2] 郑学敏. 狮子山铜矿西山矿段特大空区下矿柱回采的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
[3] 曹继伟. 大跨度山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
[4] 徐学锋.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 .
[5] 封富. 区域地震和煤与瓦斯突出相关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 .
[6] 赵裕辉.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7] 于航.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8] 赵正望. 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
[9] 李运强. 煤层潜在突出危险性评价技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
[10] 李高阳. 川东渝东地区遂宁—酉阳段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张春华. 石门揭突出煤层围岩力学特性模拟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0 .
[2] 赵洪宝. 含瓦斯煤失稳破坏及声发射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 2009 .
[3] 屈争辉. 构造煤结构及其对瓦斯特性的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85 条
[1] 张钊谦,吴重光. 安全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2) .
[2] 蔡成功,景国勋. 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强度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2) .
[3] 宋卫华,张宏伟.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的模式识别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S1) .
[4] 吴庆鹏. 均匀弹性地球模型内部固体潮应力场的数值计算[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5] 郭德勇,李念友,裴大文,郑登锋.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灰色理论-神经网络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04) .
[6] 张慧平,戴波,杨薇. 现代控制理论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6,(03) .
[7]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路中侃,段新国.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06) .
[8] 邓宾,刘树根,刘顺,李智武,赵建成.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9] 刘树根,徐国盛,梁卫,张高信,龙成吉,王泽远. 川东石炭系气藏的封盖条件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6,(03) .
[10] 朱志敏,韩军,路爱平,罗丽萍,周家云. 阜新盆地白垩系沙海组煤层气系统[J]沉积学报, 2008,(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罗海珠. 中国煤矿瓦斯事故趋势及对策[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 2004 .
[2] 郑哲敏. 从数量级和量纲分析看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A]郑哲敏文集[C], 2004 .
[3] 刘新亭,郑权利. 全球百年五大地震机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 2005 .
[4] 段东,唐春安,徐涛,高坤,李连崇. 开采过程中煤岩体应力场变化的数值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