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潘晓华.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2 .
[2] 黄辉. 近地层O_3和CO_2浓度增加对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3 .
[3] 陈超. 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 2004 .
[4] 赵海燕.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5] 俞胜宾. 基于修订的自适应Palmer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7 .
[6] 姚雪茹.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D]内蒙古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熊伟.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2] 刘荣花.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分析与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03 条
[1] 陈雨海. 建国以来山东省种植制度演变历史及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93,(06) .
[2] 高峻岭,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建,李振清,张继余. 密度、播期、有机肥对棉花产量及部分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6) .
[3] 董合忠,郭庆正,李维江,徐大庆. 山东旱地棉花的生态特点和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1997,(01) .
[4] 陆魁东,黄晚华,王勃,张超. 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3) .
[5] 王劲草. 安徽省稻区耕作制度发展规律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1980,(01) .
[6] 杨尚英.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
[7] 毛晓艳,殷红,郭巍,王嘉.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 .
[8] 吴兰云,周得宝,赵开兵,徐茂林,苗青松. 淮北地区抗虫棉的密度和钾肥产量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9] 杨俊玲,范秀娟,李晓东. 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
[10] 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