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6 条
[1] 梁丽君. 北京市CBD核心区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2] 杨春华.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某酒店的应用研究与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3] 司品顺. 基于模块化建模方法的舰用燃气轮机装置的仿真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1 .
[4] 吴利辉. 楼宇三联供系统容量配置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 2012 .
[5] 秦志红. 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中余热锅炉的参数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 2004 .
[6] 彭启珍. 基于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的热电产品成本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 .
[7] 熊霞利. 热电冷三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
[8] 黄平. 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改进及仿真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5 .
[9] 张洪伟. 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经济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10] 李海涛.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汪海贵. 采用天然气的小型斯特林冷热电三联供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
[2] 韩巍. 多能源互补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6 .
[3] 李云伍. 燃气发动机热电联产机组控制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
[4] 郭素荣.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物质和能量集成[D]同济大学, 2006 .
[5] 冯志兵.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特性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6 .
[6] 皇甫艺. 燃气内燃机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式热管理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
[7] 张超. 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
[8] 赵中友.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9] 郝小礼. Brayton联产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与优化[D]湖南大学, 2008 .
[10] 杨锦成.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性能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1 条
[1] 韩晓平. 小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西气东输市场的最佳选择[J]节能与环保, 2002,(02) .
[2] 徐建中. 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J]节能与环保, 2002,(03) .
[3] 陈霖新,唐艳芬,王建.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能量消耗分析研究[J]节能与环保, 2005,(04) .
[4] 刘冬生,孙友宏,庄迎春. 增强地源热泵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04) .
[5] 高春梅. 沼气发电与余热利用[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5,(05) .
[6] 尾崎裕. 日本燃气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展望[J]城市燃气, 2004,(01) .
[7] 孙孝政,夏吉庆,田晓峰. 厌氧发酵技术工厂化生产沼气的现状及展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1) .
[8] 杨敏林,杨晓西,金红光.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方案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04) .
[9] 王信茂. 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相关问题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 2007,(03) .
[10] 赵宗昌,周方伟,李凇平. TFE-E181双吸收热变换器热力过程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