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赵庆良. 开封市河流水质变化趋势与水环境容量研究[D]河南大学, 2003
.
|
[2] | 王素娜. 曹娥江支流水质评价与河流水系环境容量分析[D]浙江大学, 2005
.
|
[3] | 杨淼. 宜宾市长宁河水环境容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
|
[4] | 安彪. 汾河太原城区段水环境容量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
|
[5] | 江红梅. 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
[6] | 马欢.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环境容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
|
[7] | 沈剑飞. 涪江遂宁段水环境容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
|
[8] | 劳国民. 流域水功能区划及水环境容量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
|
[9] | 尤洋. 水质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7
.
|
[10] | 李媛媛. 鄱阳湖星子—蛤蟆石段水质评价与水质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杜霞,武佃伟. 对官厅水库水环境治理问题的思考[J]北京水利, 2004,(01)
.
|
[2] | 毛兴华. 常用水质评价方法的选择[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6,(01)
.
|
[3] | 李祚泳,邓新民. 综合环境质量的B-P网络二级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 1995,(03)
.
|
[4] | 梁德华,蒋火华. 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 2002,(02)
.
|
[5] | 韩再生,高恩厚. 洋河、戴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 1988,(04)
.
|
[6] | 陈乃华. 古代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初探[J]南方建筑, 2005,(04)
.
|
[7] | 刘晓涛. 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设计, 2001,(03)
.
|
[8] | 刘兰芬,张祥伟,夏军. 河流水环境容量预测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 1998,(07)
.
|
[9] | 冯利华. 环境质量的主成分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08)
.
|
[10] | 邹海明,蒋良富,李粉茹.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水质评价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