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蒋狄. 电针刺激对家兔排尿期膀胱压力峰值影响的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袁国祥. 低频电流的人体效应研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
[3] | 陆金国. 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
[4] | 刘璇.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刺激参数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
|
[5] | 杨玉帆. 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
|
[6] | 刘妮妮.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
[7] | 徐萍. 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
|
[8] | 杨昕婧. 基于RWS原则的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
|
[9] | 胡诚. 基于抗体蛋白芯片的电针抗抑郁作用海马相关蛋白的初步筛选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马学红. 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樊凌.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评价和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3] | 鱼浚镛. 抑郁症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
[4] | 贾雯鹤. 《山海经》专名研究[D]四川大学, 2004
.
|
[5] | 赵少廉.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
|
[6] | 秦丽娜. 电针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消化功能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
|
[7] | 段冬梅. 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
|
[8] | 邝慧芳.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
|
[9] | 王红艳. 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
|
[10] | 王虹.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3 条
[1] | 张金茹. 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40例[J]北京中医, 2003,(05)
.
|
[2] | 唐启盛. 抑郁症中医学认识的历史沿革[J]北京中医, 2007,(03)
.
|
[3] | 罗伯托·刚萨雷斯,牛婷立,马良宵,王轩,牛欣. 电针百会和印堂穴对不同人群抑郁症的干预[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
|
[4] | 陈奇猷. 《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05)
.
|
[5] | 王欣君,王玲玲,卢金花,徐蕾,林燕红. 不同频率电针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和β-内啡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10)
.
|
[6] | 人体穴位示意图(九)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J]长寿, 2003,(09)
.
|
[7] | 胡思荣. 平心忘忧汤治疗抑郁症470例[J]湖北中医杂志, 1996,(02)
.
|
[8] | 林佐彪. 解郁汤治疗郁证32例临床疗效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6,(03)
.
|
[9] | 田中岭,张丽萍,游言文. 电针抑郁模型大鼠印堂和足三里穴对其血清中NO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09,(07)
.
|
[10] | 杨建立,刘晓华,甘雪晨,王保红. 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