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于泉洲. 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
|
[2] | 潘宝宝. 洪泽湖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碳储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 宗玮,林文鹏,周云轩,芮建勋. 基于遥感的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典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11)
.
|
[2] | 田云,李波,张俊飚. 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
[3] | 索安宁,赵冬至,张丰收. 我国北方河口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为例[J]海洋学研究, 2010,(03)
.
|
[4] | 廖程浩,刘雪华,张永富. 煤矸石山修复的碳减排效益——以阳泉矿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3)
.
|
[5] | 马文红,韩梅,林鑫,任艳林,王志恒,方精云.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3)
.
|
[6] | 谷家川,查良松. 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12)
.
|
[7] |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6)
.
|
[8] | 赵荣钦,秦明周.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02)
.
|
[9] | 薛红喜,李峰,李琪,王连喜,王云龙,胡正华.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
[10] | 侯湖平,张绍良,丁忠义,马昌忠,黄安平. 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徐州垞城矿为例[J]煤炭学报, 2013,(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