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7 条
[1] 赵世亮. 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2] 徐宗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土地利用冲突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3] 黄超.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4] 彭佳捷. 基于生态安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测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5] 郭向宇.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6] 陈静. 基于PSR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 2011 .
[7] 梁智娇. 长株潭土地资源保护的立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8] 瞿伟.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2 .
[9] 罗志军.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
[10] 钱紫华. 西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朱宏登. 新时期我国耕地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2] 张新长.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分析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 2003 .
[3] 何挺. 土地质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 2003 .
[4] 曹萍. 城郊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
[5] 鲍文东.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7 .
[6] 李边疆.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7] 潘文博.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9 .
[8] 渠爱雪.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9 条
[1] 杨新刚. 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2] 李扬.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9) .
[3] 周长江,赵俊. 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多驱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1) .
[4] 邢厚道,杨山. 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5] 周伟,王秀兰.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 .
[6] 罗雄飞,周勇,聂艳,于雷.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
[7] 杨志荣,韦仕川,靳相木.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保护分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
[8] 汪华丽,李化民.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
[9] 温秀琴,汪应宏,陈晨,彭山桂. 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徐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
[10] 王莉霞,张杰.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刘运宪,欧小鸥. 怀化市农户行为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3 .
[2] 陈银蓉,汪如民,梅昀. 近年来我国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综述[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 2008 .
[3] 朱海波.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优化[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