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张友润. 氮素营养调控拟南芥开花诱导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2] 李青常.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3] 许月丽. 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4] 王新超. 不同品种茶树氮素营养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5] 汤庆峰. 棉田氮肥优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其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4 .
[6] 张建辉. 氮素营养对不同品种韭菜生理效应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06 .
[7] 陈培峰. 不同年代籼稻品种产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D]扬州大学, 2006 .
[8] 刘辉. 水稻氮营养突变体的筛选及其氮营养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9] 代玲. 大花蕙兰氮素营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10] 俞法明. 建国以来浙江省早籼稻发展状况和品种演变分析[D]浙江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罗新宁. 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2] 孙传范.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与氮肥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3] 赵宏伟.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春玉米碳氮代谢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4] 刘立军.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D]扬州大学, 2005 .
[5] 周阳. 中国冬小麦产量潜力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6] 程建峰. 水稻高效氮素营养的种质鉴定及生理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7] 樊虎玲. 陕西小麦品种性状演变及其营养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8] 柏彦超. 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生长及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D]扬州大学, 2008 .
[9] 王丹英. 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植株形态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10] 杨建仓. 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0 条
[1] 陈建省,田纪春,张永祥,邓志英,刘中琰,李中存. 山东省小麦品种品质演变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1) .
[2] 王江春,于波,王荣,王丽,耿荣萍,陈永娜,李美玲. 山东省小麦品种演变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2) .
[3] 孙新,施卫明. 氮素形态对水稻蔗糖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
[4] 张金帮,孙本普. 高产小麦品种栽培正交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5] 吴家胜,张往祥,曹福亮. 银杏苗期施氮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
[6] 阮建云,王晓萍,崔思真,姚国坤. 茶树品种间氮素营养的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茶叶, 1993,(03) .
[7] 戴良香. 冬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氮素吸收和运转分配差异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3) .
[8] 李雁鸣,张立言,李振国. 春季肥水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1) .
[9] 王湘平,苏金为. 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性状及氮素营养的关系[J]茶叶科学, 1990,(02) .
[10] 伍炳华,韩文炎,姚国坤. 茶树氮磷钾营养的品种间差异 Ⅰ.氮肥在茶树品种间的生长和生理效应[J]茶叶科学, 199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