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荆奇.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及评价指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1 .
[2] 王小燕. 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3] 谭飞泉.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与构成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4] 刘莲. 小麦部分品质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5] 杨华. 四川小麦新品种(系)品质性状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6] 祝小捷. 氮硫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及其生理学基础[D]河南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丁艳锋. 氮素营养调控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199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9 条
[1] 孙治军,单玉珊,仲崇媛,丛惠芳.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及优化施肥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 1991,(02) .
[2] 曲成文,孙美芝,綦长海,桑寿亭,杨秀云,战丙志. 冬小麦莱州137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3] 王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硫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6) .
[4] 王志芬,吴科,宋良增,王守瑰,范仲学,张凤云,朱连先,张福锁.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4) .
[5] 方正,刘维正,于雪方,邓林超,杨今胜,尹朋波.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
[6] 田纪春. 超级小麦的概念、育种目标和任务[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5) .
[7] 田纪春,王延训,赵亮,杜立明.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品种小花分化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1) .
[8] 刘艳玲,田纪春,陈洪美. 小麦面筋强度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1) .
[9] 王法宏,王旭清,任德昌,范萍. 山东小麦科技50年回顾与下世纪初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 1999,(03) .
[10] 福德平. 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换与产量及其组分的演变[J]北京农业科学, 2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