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冯志成. 酱油多菌种发酵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0 .
[2] 康传利. L-谷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代谢调控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10 .
[3] 罗龙娟. 不同制曲和发酵工艺条件对高盐稀态酱油品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4] 杜木英. 毛霉型豆豉生物速成发酵技术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1 .
[5] 冷云伟. 酱油曲中米曲霉及制曲工艺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4 .
[6] 曹治云. 黑曲霉产酸性蛋白酶催化机制和稳定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
[7] 党敏娜.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工艺改良研究[D]暨南大学, 2005 .
[8] 孙森. 天然发酵豆豉后发酵过程的动态分析[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 .
[9] 严留俊. 改善酱油风味的微生物及工艺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
[10] 殷树昌. L-精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张清丽. 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生长代谢及酸乳发酵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2] 张建华. 曲霉型豆豉发酵机理及其功能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3] 谢秋玲. 纳豆激酶液体发酵的条件优化及其调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1999 .
[4] 郑志.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代谢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
[5] 张艳芳. 多菌株制曲促进酶系优化与提高酱油质量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9 .
[6] 杨兰.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工艺优化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9 条
[1] 蒋滢,徐颖,朱庚伯. 人类味觉与氨基酸味道[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2,(04) .
[2] 张敏,高秀丽,鲍鹏. 大豆与豆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6,(05) .
[3] 刘颖,王佳瑞,刘婧美,马永强. 米曲霉制备高蛋白酶活力酱曲工艺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 2009,(09) .
[4] 王丽杰.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工艺技术的研究[J]福建轻纺, 2012,(10) .
[5] 吴兰芳,蒋爱民,曲直,任俊锋,曾宪浩. 霉菌型黑豆豆豉的主要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 2013,(01) .
[6] 曲直,蒋爱民,孙韵,吴兰芳,栗俊广. 传统阳江豆豉发酵过程中米曲霉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现代食品科技, 2013,(02) .
[7]Optimization of phenol degradation by Candida tropicalis Z-04 using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01) .
[8] 张建华. 酱油色、香、味、体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2,(02) .
[9] 张正光,王源超,郑小波. 大豆疫霉和苜蓿疫霉rDNA ITS序列分析[J]菌物系统, 2003,(04) .
[10] 乔宇,范刚,谢笔钧,潘思轶.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锦橙果皮香气成分[J]精细化工, 2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