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何晓雁.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磷肥对土壤磷素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2] | 李婷. 黄土塬区麦田降水生产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3] | 肖新华.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灌溉农田水氮平衡的定量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4] | 易时来. 稻-麦/油轮作体系中氮素淋失与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5] | 陈磊. 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N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
[6] | 陈敖敦格日乐. 施肥与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
|
[7] | 李芳林.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8] | 戚龙海. 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与水分利用生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9
.
|
[9] | 文娟. 不同施肥水平旱地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
[10] | 阎佩云. 黄土旱塬旱作玉米农田不同栽培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邵瑞鑫. 长期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
|
[2] | 刘慧屿.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
[3] | 黄斌.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释放与碳平衡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4] | 崔振岭.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
[5] | 闫湘. 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
[6] | 李洪建.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 2008
.
|
[7] | 展茗. 不同稻作模式稻田碳固定、碳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
[8] | 高会议.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9] | 许仁良.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扬州大学, 2010
.
|
[10] | 时秀焕.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3 条
[1] |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2)
.
|
[2] | 李稳,宋伟,张凤娥,董良飞. 趋势面分析方法在农业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3)
.
|
[3] | 樊敏,刘耀林,杨啸滪,江平. 城镇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的趋势面分析[J]测绘通报, 2008,(08)
.
|
[4] |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2)
.
|
[5] | 吕佩毓,柴强,李广.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J]草业科学, 2011,(11)
.
|
[6] |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 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 2001,(01)
.
|
[7] |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 2003,(04)
.
|
[8] | 潘根兴,赵其国.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
.
|
[9] | 孟磊,丁维新,蔡祖聪,钦绳武. 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 2005,(06)
.
|
[10] | 李迎春,林而达,甄晓林. 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2007,(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