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董章杭. 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2 .
[2] 管敏. 棉花arf1启动子表达的特异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3] 崔鑫欣. 根部特异性启动子rRB7在拟南芥和棉花中的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4] 蒋刚强. 灰绿藜和水稻NHX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调控模式分析[D]新疆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何华勤.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4 .
[2] 杨予涛. 一个光合组织特异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功能分析及其转录因子的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3] 杨文杰. 大豆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4] 高必军. 甘蓝型油菜napin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初步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5] 何海斌. 稗草胁迫下水稻化感潜力变化及其分子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王颖,麦维军,梁承邺,张明永. 高等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 2003,(11) .
[2] 李锋民,胡洪营. 生物化感作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3,(07) .
[3] 刘强,张贵友,陈受宜.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调控作用[J]科学通报, 2000,(14) .
[4] 胡红雨,鲁子贤. “锌指”结构: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的一种模式[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2,(04) .
[5] 徐冬冬,刘德培,吕湘,徐海明,张伸,梁植权. 固相DNaseⅠ足迹法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1,(04) .
[6] 仇艳光,田景汉,葛荣朝,赵宝存,沈银柱,黄占景. TAIL-PCR的改良及其在分离小麦基因启动子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 2008,(04) .
[7] 熊春江,江黎明. 增强子及其生物信息学预测[J]生命的化学, 2011,(03) .
[8] 孔垂华,徐效华,梁文举,周勇军,胡飞. 水稻化感品种根分泌物中非酚酸类化感物质的鉴定与抑草活性[J]生态学报, 2004,(07) .
[9] 王海斌,何海斌,熊君,邱龙,方长旬,曾聪明,严琳,林文雄. 低钾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化感潜力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8,(12) .
[10] 方长旬,王清水,余彦,罗美蓉,黄力坤,熊君,沈荔花,林文雄. 不同胁迫条件下化感与非化感水稻PAL多基因家族的差异表达[J]生态学报, 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