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 条
[1] | 董桐宇.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建模与并网仿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 2011
.
|
[2] | 刘志强. 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北方工业大学, 2011
.
|
[3] | 王琢玲.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动态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 2011
.
|
[4] | 邓向阳. 光伏建模与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D]新疆大学, 2011
.
|
[5] | 邓勇. 风光互补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汕头大学, 2011
.
|
[6] | 石振刚.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对配电网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1
.
|
[7] | 安少聪. 基于动态相量法的微电网建模与稳定性分析[D]燕山大学, 2012
.
|
[8] | 刁洪君. 独立风光互补发电能量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
|
[9] | 赵邈. 风光互补并网发电系统及最大功率点追踪[D]长沙理工大学, 2011
.
|
[10] | 石庆均. 微网容量优化配置与能量优化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苏玲. 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
|
[2] | 李鹏. 分布式发电微网系统暂态仿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
[3] | 张超.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及孤岛检测新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4] | 任坤. DSP编译器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
[5] | 刘飞. 三相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
|
[6] | 肖朝霞. 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 2009
.
|
[7] | 王丹. 分布式发电系统建模及稳定性仿真[D]天津大学, 2009
.
|
[8] | 刘晓. 新能源电力系统广域源荷互动调度模式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
|
[9] | 杨向真. 微网逆变器及其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1
.
|
[10] | 吕志鹏. 多逆变器型微网运行与复合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7 条
[1] | 昌金铭.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7,(01)
.
|
[2] | 尹静,张庆范. 浅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J]变频器世界, 2008,(08)
.
|
[3] | 杨卫东,薛峰,徐泰山,方勇杰,李碧君.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及相关需求分析[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09,(04)
.
|
[4] | 乔晓华,包伯成,孙玉霞. 电流模式Boost变换器中切分岔迭代映射构造[J]电测与仪表, 2009,(11)
.
|
[5] | 韩啸一,邱瑞昌. 基于空间矢量控制的PWM整流器建模与仿真[J]电测与仪表, 2010,(10)
.
|
[6] | 马西奎,李明,戴栋,张浩,邹建龙. 电力电子电路与系统中的复杂行为研究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 2006,(12)
.
|
[7] | 王儒,方宇,邢岩. 三相高功率因数PWM变换器可逆运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 2007,(08)
.
|
[8] | 赵兴勇,张秀彬,苏小林.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与分岔理论[J]电工技术学报, 2008,(02)
.
|
[9] | 周德佳,赵争鸣,袁立强,冯博. 300kW光伏并网系统优化控制与稳定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 2008,(11)
.
|
[10] | 王学梅,张波. 单相SPWM逆变器的分岔及混沌现象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 2009,(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