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李保瑞. CO_2吸附分离过程的分子模拟[D]山东建筑大学, 2011 .
[2] 张斯琴. 室内装修环境污染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 2011 .
[3] 刘红梅. 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与疏水改性[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4] 吕知梅. 高性能吸湿剂的制备及吸附选择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5] 魏峥. 公共建筑能耗基准工具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1 .
[6] 陈建超. 碳纳米管中冰/水相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7] 刘雄伟.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编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
[8] 王文娟. 碳纳米管对含硫气体吸附净化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1 .
[9] 张勤学. 有序介孔碳材料CMK-3吸附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1 .
[10] 王庐岩. 聚偏氟乙烯共混相容性及成膜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赵莉. 聚合物表、界面结构及动力学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2] 蔡伟光. 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
[3] 郑巨孟. 中空纤维膜及膜接触器传质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4] 陆茵. PVDF相转化成膜机理及制膜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5] 殷开梁.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若干基础应用和理论[D]浙江大学, 2006 .
[6] 许友生. 用晶格Boltzmann方法研究多孔介质内流体的复杂动力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7] 金文正. 水溶液性质及多孔介质吸附过程的计算机分子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 1999 .
[8] 宇海银. 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抗污染性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9] 张春芳.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乙烯微孔膜的结构控制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10] 王三跃.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性质的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9 条
[1] 朱赤晖. 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善对策[J]节能与环保, 2007,(06) .
[2] 李祥春,聂百胜,何学秋. 振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
[3] 左现广,唐鸣放. 国内外建筑能耗调查与统计研究[J]重庆建筑, 2003,(02) .
[4] 钟珂,彭孝芳. 板翅式全热交换器热回收效率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5] 周文君,祁志娟. 全热回收转轮在涂装车间喷漆系统的应用[J]大众科技, 2009,(08) .
[6]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爱民.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J]地质学报, 2005,(02) .
[7] 张松航,汤达祯,唐书恒,许浩,林文姬,张彪.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质学报, 2008,(10) .
[8]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宋岩. 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 2008,(10) .
[9] 张力,何学秋,聂百胜. 煤吸附瓦斯过程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0,(06) .
[10] 赵成军,周孝清. 焓轮式全热回收器的节能分析及其应用[J]建筑节能, 2007,(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徐晓翔,郭燕强,雷艳杰. 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水器实现生活热水联供和辅助供暖的探讨[A]2008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2] 张声远,杨秀,江亿. 中外建筑能耗比较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3] 杨芳,殷平. 独立新风系统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 2004 .
[4] 段莉,唐中华,李萌颖,温玉杰. 冬季热泵显热回收在家用空调中的运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5] 腊栋,代彦军,蒋祚贤,蔡世佳. 基于不同干燥剂的焓轮式全热回收器性能分析[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