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杨珍珍. 桉树在合肥地区的引种栽培与抗寒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蒲媛媛. 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生理特性与蛋白质组的电泳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3] 翟晓宇. 两种风箱果彩叶植物的抗寒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4] 沈洪波. 杏品种抗寒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5] 徐康. 低温胁迫下茶梅‘小玫瑰’(Camellia hiemalis 'ShiShi Gashira')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6] 朱治强. 香蕉植株的养分吸收积累与花芽分化的关系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3 .
[7] 施征. 三个枣品种抗寒生理特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8] 张鸽香. 低温胁迫对瓜叶菊几个品系生理反应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 2003 .
[9] 周建. 中日韩砂梨引种、筛选及始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4 .
[10] 马庆华. 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周蕴薇. 翠南报春抗寒生理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1 .
[2] 王小德. 浙皖地区柃木属(Eurya)植物抗逆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5 .
[3] 宋建英. 邓恩桉微体快繁技术和耐寒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8 .
[4] 曹辰兴. 低温锻炼对黄瓜幼苗抗冷效应的影响及转录因子CBF1的克隆与转化[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5] 张鑫. 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3 条
[1] 周可金,童存泉,牛运生,黄秋云,宋国良. 2007年油菜籽发展的现状、效益与前景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9) .
[2] 邱学思,刘国成,吕德国,张新忠,李春敏. 杏花芽分化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3] 高文芳. 5种彩叶地被植物抗寒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5) .
[4] 毛军需,梁建国,孙福庆,李兴元. 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
[5] 宋宏伟,张江涛,王晶,刘俊磊,卢绍辉. 黄连木光合特性和水势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
[6] 李筱帆,张启翔. 百合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
[7] 高迎娟,王松华,佟雪. 水稻低温冷害减产幅度模型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
[8] 莫迟,谢云. 山茶属主要物种抗寒性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
[9] 陈在新,江道菊,李晓明,潘娟. 板栗雄花芽生理分化期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与积累[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
[10] 宗树斌,周余华,刘国华,刘进华. 不同激素和浓度对2个山茶花品种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