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9 条
[1] | 陈顺钦. 从抗氧化代谢途径对黄芩品质形成“逆境效应”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 2010
.
|
[2] | 张立军. 小麦磷转运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
[3] | 刘丹. RNA干扰草莓DHAR基因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
[4] | 王翡.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5] | 魏振林. HVA1基因转化平邑甜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1
.
|
[6] | 王慧英. 水培条件下苹果砧木耐盐性指标筛选及鉴定培养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2
.
|
[7] | 姜世民. 体外定向进化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和农杆菌介导DREB1A基因转化苹果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
[8] | 刘丹. 农杆菌介导ASACC基因转化苹果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4
.
|
[9] | 赵悦平. 核桃硬壳结构与坚果品质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10] | 袁维风. 草莓离体再生及根癌农杆菌介导CBF1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张燕子. 不同苹果糖酸组成及苹果酸转运体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
[2] | 刘峰. 八仙花和艳果金丝桃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3] | 尹淑萍. 草莓栽培品种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4] | 魏振林. cNHX1基因的融合、功能鉴定和对转基因草莓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
[5] | 安华明. 刺梨高含量AsA的积累机制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浙江大学, 2005
.
|
[6] | 黄家权. 抗寒基因的克隆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ICE1基因转化柑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7] | 张志宏. 苹果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1996
.
|
[8] | 邹礼平. 番茄抗坏血酸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调控[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9] | 吴蓓蕾. 小麦矮缩病毒分子群体遗传结构与RNAi介导的抗BYDV-GAV转基因小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
[10] | 谢志兵. 草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导入chit42基因获得抗病种质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2 条
[1] | 刘鹏,李勃,刘庆忠,赵红军,孟庆伟. 冷锻炼诱导甜椒抗冷力的生化机理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3)
.
|
[2] | 姜明松,李广贤,宫德英,姚方印. 多抗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及其抗性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4)
.
|
[3] | 孔祥翔,陈哲,龚明. 活性氧在环境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7)
.
|
[4] | 梁国栋,王玉国. 骏枣叶片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
[5] | 张孝霖,刘雪红,段代祥,刘俊华,吴涛,游晶晶. 建立沾化冬枣离体再生体系的防褐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5)
.
|
[6] | 邓艺,曾炳山,赵思东,刘英,裘珍飞,李湘阳,王曙. 乙酰丁香酮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
|
[7] | 钱雪艳,郭东全,杨向东,薛键,邢国杰,张原宇,赵桂兰.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豆未成熟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2)
.
|
[8] | 周莉凡,吴茜茜,张丽娜,汤慧琴,韩志萍,杨志红. 乙酰丁香酮对组培芦竹不定芽诱导和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
.
|
[9] | 江昌俊,余有本.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
[10] | 师晓娜,李江阔,赵丽芹,张平. 不同膜包装中CO_2因素对南果梨保鲜效果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09,(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王庆斌,王方正,薛庆中,朱亚芳,苏维埃,汤章城. APX基因转化水稻及其功能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