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龚殿鹏. 五味子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0
.
|
[2] | 任荣. 华中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9
.
|
[3] | 周俊杰. 五味子醇甲对帕金森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
[4] | 宋华湘. 中药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HPLC-MS研究及以中草药生物活性成分为基础的主成分聚类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
|
[5] | 杜英峰. 五味子及其制剂中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4
.
|
[6] | 王丽薇.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
[7] | 徐海波. 北五味子藤茎生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D]吉林农业大学, 2005
.
|
[8] | 刘晶. 五味子水煎液体外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
|
[9] | 孙庆龙. 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评价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
|
[10] | 刘继永. 北五味子木脂素研究及其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 商红军. 北五味子乙素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
[2] | 史培颖. 中药四类成分质谱裂解规律及芪参益气方药代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3] | 高建平. 五味子、南五味子基源植物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
[4] | 陈海霞. 高活性茶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空间构象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2
.
|
[5] | 白立飞. 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 2006
.
|
[6] | 许利嘉. 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
|
[7] | 杨志荣. 五味子科的系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6
.
|
[8] | 程安玮. 甘草多糖的提取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D]江南大学, 2008
.
|
[9] | 迟德彪. 五味子乙素对人神经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 2008
.
|
[10] | 王宝莲. 中药五味子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1 条
[1] | 杨立武. 分光光度法测定多菌灵残留量的研究[J]安徽化工, 2006,(04)
.
|
[2] | 庞艳苹,夏立娅,左永强,张晓瑜,闫军颖.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鉴别真伪平谷大久保桃[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
.
|
[3] | 陶明,袁鸿. 原子吸收法测定乌梅·山茱萸·五味子中铁·铜·锰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
.
|
[4] | 张震. 五味子的营养成分及其价值[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6)
.
|
[5] | 张兰杰,张维华,赵珊红. 北五味子果实中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
|
[6] | 邓勋,宋小双,周琦,马晓乾. 无公害农药防治北五味子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北方园艺, 2008,(02)
.
|
[7] | 曲志善,宋杰,李兰芝,江文成. 五味子核油胶囊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30例疗效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04)
.
|
[8] | 许珂玉,肖建英. 五味子多糖对甲状腺癌细胞株SW579凋亡及survivin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
|
[9] | 葛会奇. 辽宁不同产地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
|
[10] | 苗明三. 五味子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 2002,(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