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管新新. 八种地被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殷秀杰. 高加索三叶草在内蒙古地区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3] 李辛雷. 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4 .
[4] 张改娜. 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的培养及骆驼刺和鹰嘴紫云英的体细胞杂交[D]西北大学, 2004 .
[5] 安骥飞. 苜蓿与百脉根细胞融合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6] 解继红. 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
[7] 杨珍.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草及其杂交胚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
[8] 何俊. 62份白三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与评价[D]贵州大学, 2008 .
[9] 贺辉. 紫花苜蓿和白花草木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8 .
[10] 栾晓敏. 两种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与F_1代扩繁及其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熊兴耀. 苎麻体细胞杂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2] 李造哲.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交后代的遗传特性及育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 .
[3] 金红. 三种豆科牧草的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D]西北大学, 2002 .
[4] 王树彦.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代的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5] 侯建华. 羊草与灰色赖草杂交后代遗传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6] 向凤宁. 小麦远缘体细胞杂交及体细胞杂种的遗传研究[D]山东大学, 2003 .
[7] 孙玉强.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对称融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8] 徐小勇. 柑橘原生质体融合及体细胞杂种核质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9] 马艳红. 几种小麦族禾草远缘杂交后代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
[10] 汪静儿.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8 条
[1] 赵志文,崔德才. 生物技术在三叶草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2) .
[2] 王秀丽,杨煜,徐平丽,李爱琴,单雷.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3] 贺辉,贾春林,盛亦兵,陈本建. 草木樨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原生质体的制备[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4) .
[4] 龙冰雁,李增援. 浅论组培苗的炼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6) .
[5] 陈学福,史高峰. 三叶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 .
[6] 李小雷,于卓,马艳红,谢芳利,李造哲,周亚星.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F_1幼穗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 .
[7] 冯雪,王彬,孙艳香. 百脉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的载体构建与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8] 周兰英,蒲光兰,肖前刚. 核桃杂交后代光合生理优势研究[J]北方园艺, 2009,(10) .
[9] 程金新,李云,王勇,姜金仲,王谦,冯大领,胡君艳. 秋水仙碱诱导银杏花粉染色体加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06) .
[10] 舒文华,耿华珠,孙勇如. 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J]草地学报, 1994,(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王俊杰,刘红梅,高雪芹,吕世杰,云锦凤,朝克图. 大兴安岭野生三叶草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 2009 .
[2] 王跃东. 三叶草在云南的推广应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