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4 条
[1] 冀晓青. 几株典型赤潮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何振. 湖北石首麋鹿生境选择及种群动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3] 李竹云. 湖北石首麋鹿活动时间分配及其生态安全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4] 朱文杰.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对土传病菌的化感作用[D]浙江大学, 2011 .
[5] 任之光. 入侵植物假苍耳Iva xanthifolia作为重金属生物吸附剂性能与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6] 董强. 有毒植物黄花棘豆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主要化感物质分离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7] 赫卫清. 农杆菌介导的白三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首都师范大学, 2003 .
[8] 张奕. 连作大豆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种类的鉴定[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
[9] 朱旺生. 白三叶和高羊茅化感作用效应及品种间差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10] 殷秀杰. 高加索三叶草在内蒙古地区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陈业兵. 银胶菊化感潜力及其潜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李造哲.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交后代的遗传特性及育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 .
[3] 翟梅枝. 植物次生物质的抗病活性及构效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4] 耿广东.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5] 于兴军. 紫茎泽兰入侵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 2005 .
[6] 张江红. 酚类物质对苹果的化感作用及重茬障碍影响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7] 杨国庆. 紫茎泽兰淋溶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旱稻幼苗的作用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8] 张刚华. 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
[9] 王瑞. 我国严重威胁性外来入侵植物入侵与扩散历史过程重建及其潜在分布区的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6 .
[10] 吴海荣. 南京地区外来杂草调查及婆婆纳属外来杂草入侵性特征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47 条
[1] 赵志文,崔德才. 生物技术在三叶草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2) .
[2] 郑效虎,周采文,李照会,张安盛. 白三叶草对桃园害虫控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3) .
[3] 董原,陈韦,赵永旭,姜永厚,商晗武. 入侵我国几种外来杂草的化感作用及利用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5) .
[4] 周娟,朱建奎,牛孝峰. 苹果园种草养羊效果试验小结[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8) .
[5] 张燕军,郑建旭,张爱军,李吉利.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1) .
[6] 吕品. 国内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5) .
[7] 窦笑菊. 核型分析方法研究及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3) .
[8] 丁祖芬,彭浩. 巢湖市绿肥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6) .
[9] 刘传安,邹盛勤. RP-HPLC法测定陆英叶中绿原酸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2) .
[10] 江贵波,曾任森.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甄文超. 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2] 张冬雨,董立尧. 我国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11 .